媒体中心
- 首页
- 行业新闻
文章来源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根据海关统计快讯数据,2023年10月,我国进口钢材66.8万吨,环比增加2.8万吨,增幅4.4%;均价1517.1美元/吨,环比下跌116.2美元/吨,跌幅7.1%。1-10月累计进口钢材636.6万吨,同比减少274.7万吨,降幅30.1%。 2023年10月,我国出口钢材793.9万吨,环比减少12.4万吨,降幅1.5%;均价792.0美元/吨,环比下跌22.1美元/吨,跌幅2.7%。1-10月累计出口钢材7473.2万吨,同比增长1929.0万吨,增幅34.8%。 2023年10月,我国进口铁矿石9938.5万吨,环比减少179.9万吨,降幅1.8%;均价112.9美元/吨,环比上涨6.2美元/吨,涨幅5.8%。1-10月累计进口铁矿石97584.2万吨,同比增长5919.6万吨,增幅6.5%。
文章来源于《中国冶金报社》 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4119.9亿元,同比下降9.0%,降幅比1—8月份收窄2.7个百分点。 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477.0亿元,同比下降11.5%;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9623.7亿元,下降8.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878.1亿元,下降10.5%;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385.0亿元,下降3.2%。 1—9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9928.1亿元,同比下降19.9%;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38910.7亿元,下降10.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5281.1亿元,增长38.7%。 1—9月份,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0.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4.9%,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1.0%,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4%,汽车制造业增长0.1%,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1.8%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9.4%,纺织业下降10.2%,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15.1%,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15.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18.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26.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26.7%,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40.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46.5%。 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6.35万亿元,同比持平;发生营业成本81.96万亿元,增长0.3%;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62%,同比下降0.55个百分点。 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64.40万亿元,同比增长6.4%;负债合计94.63万亿元,增长6.7%;所有者权益合计69.77万亿元,增长6.0%;资产负债率为57.6%,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 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23.75万亿元,同比增长9.7%;产成品存货6.13万亿元,增长3.1%。 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07元,同比增加0.30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8.34元,同比增加0.28元。 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80.1元,同比减少5.8元;人均营业收入为177.4万元,同比增加6.0万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20.0天,同比增加1.2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63.0天,同比增加5.9天。 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1.9%。
文章来源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一、钢铁进出口总体情况 9月,我国进口钢材64.0万吨,环比持平;进口平均单价1633.3美元/吨,环比下跌2.2%,同比上涨3.5%。1-9月,进口钢材569.8万吨,同比减少31.7%;进口平均单价1589.3美元/吨,同比上涨6.3%;进口钢坯197.9万吨,同比减少64.0%。 9月,我国出口钢材806.3万吨,环比减少21.9万吨,同比增加307.9万吨;出口平均单价814.2美元/吨,环比上涨0.4%,同比下跌41.8%。1-9月,出口钢材6681.8万吨,同比增长31.8%;出口平均单价985.7美元/吨,同比下跌32.2%;出口钢坯247.2万吨,同比增加155.6万吨;粗钢净出口6460.7万吨,同比增长2488.4万吨,增幅62.6%。 图1 中国钢材进出口月度情况 二、钢铁产品出口情况 9月,我国钢材出口环比回落,但仍处于800万吨以上高位。出口量最大的镀层板保持平稳增长,热轧板卷、中厚板、冷轧板卷出口量均环比回落。对南美主要国家出口环比明显减少。具体情况如下: 1.分品种情况 9月,我国出口板材543.7万吨,环比减少3.1%,占出口总量67.4%。出口量较大的品种中,涂镀板出口保持平稳增长,热轧板卷、中厚板、冷轧板卷出口量均环比回落。其中,热轧板卷环比减少6.0%至197.7万吨;中厚板环比减少12.0%至66.5万吨;冷轧板卷环比减少9.2%至55.3万吨。另外,棒线材环比减少11.1%至89.3万吨,其中线材出口环比减少18.8%;管材出口量环比增长4.8%至91.3万吨。 前三季度,我国出口板材4360.9万吨,同比增长30.6%,占出口总量65.3%。21大钢材品种中除冷轧薄板、电工钢板、冷轧窄带钢出口量同比减少外,其他品种均同比增长。其中17个品种同比增幅在15%以上,厚钢板、钢筋同比增幅在100%以上。从出口总量看,镀层板、中厚宽钢带、热轧薄宽钢带、涂层板、中板、无缝钢管为出口量前六类品种,均在400万吨及以上,合计出口量占总出口量60.0%。从出口增量看,镀层板、中厚宽钢带、热轧薄宽钢带、中板、线材五类品种同比出口增量均超过130万吨,合计出口增量占总出口量65.2%。 9月,我国出口不锈钢34.3万吨,环比减少6.3%,占出口总量4.3%;出口均价为2250.1美元/吨,环比上涨5.5%。前三季度,我国出口不锈钢310.8万吨,同比减少10.3%;出口均价2778.1美元/吨,同比下跌27.2%。 表1 2023年9月分品种钢材出口情况 表2 2023年9月不锈钢出口情况 2.分区域情况 9月,我国对东盟出口钢材258.3万吨,环比基本持平,占出口总量32.0%。其中对越南、泰国出口量均环比减少3.5%,对菲律宾、印尼出口环比分别增长9.8%和14.0%。对南美洲出口69.3万吨,环比减少21.9%,其中对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出口环比分别减少36.4%、29.5%和23.6%,对智利出口环比增长29.6%。 前三季度,除对欧盟出口量同比减少7.3%外,我国对主要市场钢材出口均大幅增长。从出口总量看,我国钢材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占出口总量67.5%;其中东盟出口量同比增长29.9%至1977.4万吨,韩国出口量同比增长37.2%至641.1万吨。从出口增量看,对阿联酋、巴西、印度、土耳其出口同比增幅均在60%以上。 图2 2023年9月中国钢材主要出口流向 3.初级产品出口情况 9月,我国出口初级钢铁产品(包括钢坯、生铁、直接还原铁、再生钢铁原料)28.2万吨,其中钢坯出口量环比增长8.0%至28.0万吨。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初级钢铁产品253.4万吨,出口钢坯247.2万吨,同比增长169.7%。 图3 钢坯当月出口情况 三、钢铁产品进口情况 9月,我国钢材进口保持低位运行。进口量较大的冷轧薄板、镀层板、中板均环比减少, 热轧板卷进口量环比增长。对日本进口量有所增长。具体情况如下: 1.分品种情况 9月,我国进口板材54.7万吨,环比减少1.2%,占进口总量85.5%。进口量较大的冷轧薄板、镀层板、中板均环比减少,合计占进口总量51.5%。冷轧板卷、中厚板进口量环比分别减少2.0%和9.4%,而热轧板卷进口量环比增长24.8%至10.3万吨,其中中厚宽钢带环比增长34.0%至7.4万吨。另外,棒线材进口量环比增长7.4%至5.4万吨,其中棒材、线材环比分别增长12.1%和20.0%。 前三季度,我国进口板材487.8万吨,同比减少26.7%,占进口总量85.6%。除电工钢、特厚板进口量增长外,其他钢材品种进口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17个品种降幅在10%以上,钢筋、热轧薄宽钢带、铁道用钢降幅在50%以上。从进口总量看,中板、冷轧薄板、镀层板为进口量前三类品种,均在90万吨以上,合计占总进口量49.6%。 9月,我国不锈钢进口量环比增长32.5%至23.1万吨,为2023年单月最高值,占进口总量36.2%;进口均价2473.4美元/吨,环比下跌15.5%。进口增量主要来自印尼,环比增长39.2%至20.2万吨,品种增幅较大的是方坯。前三季度,我国进口不锈钢138.6万吨,同比减少43.3%;进口均价3182.6美元/吨,同比上涨5.5%。 表3 2023年9月分品种钢材进口情况 表4 2023年9月不锈钢进口情况 2.分区域情况 9月,我国自日本、韩国合计进口41.9万吨,环比增长10.6%,占进口总量65.4%;其中自日本进口22.4万吨,环比增长21.6%。自东盟进口11.8万吨,环比减少5.8%,其中印尼进口量环比减少5.3%至10.9万吨。 前三季度,我国钢材进口主要来自日本、韩国、印尼和中国台湾,占进口总量85.7%。对四个主要区域进口量均减少,其中对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进口分别减少35.4%、25.6%和32.5%。 图4 2023年9月中国钢材主要进口来源 3.初级产品进口情况 9月,我国进口初级钢铁产品(包括钢坯、生铁、直接还原铁、再生钢铁原料)35.3万吨,环比减少5.8%;其中钢坯进口量环比增长0.9%至31.2万吨。前三季度,我国进口初级钢铁产品301.8万吨,进口钢坯197.9万吨,同比减少64.0%。 表5 2023年9月主要初级钢铁产品进口情况 四、后期展望 前三季度,国内钢铁供应强于需求,钢产量同比增长1.7%,建筑业用钢需求收缩,粗纲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1.5%,出口增长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供需矛盾。近期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升级,或增加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并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产生负面冲击效应。短期来看,国内外钢铁需求一般,海内外价差继续收窄,企业出口接单量下滑,预计钢材出口量将继续回落,进口延续低位运行。
文章来源于《世界钢铁协会》 2023年10月24日 | 比利时,布鲁塞尔 2023年9月全球63个纳入世界钢铁协会统计国家的粗钢产量为1.493亿吨,同比下降1.5%。 2023年9月全球粗钢产量 2023年9月全球63个纳入世界钢铁协会统计国家的粗钢产量为1.493亿吨,同比下降1.5%。 各地区粗钢产量 2023年9月,非洲粗钢产量为130万吨,同比下降4.1%;亚洲和大洋洲粗钢产量为1.107亿吨,同比下降2.1%;欧盟(27国)粗钢产量为1060万吨,同比下降1.1%;其他欧洲国家粗钢产量为350万吨,同比提高2.7%;中东粗钢产量为360万吨,同比下降8.2%;北美粗钢产量为900万吨,同比下降0.3%;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乌克兰粗钢产量为730万吨,同比提高10.7%;南美粗钢产量为340万吨,同比下降3.7%。 表1:各地区粗钢产量 上述地区含63个产钢国提交的数据,其2022年产量占全球粗钢产量的97%。 非洲:埃及、利比亚、南非、突尼斯 亚洲和大洋洲: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蒙古国、新西兰、巴基斯坦、韩国、中国台湾、越南 欧盟 (27国):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 其他欧洲国家:马其顿、挪威、塞尔维亚、土耳其、英国 中东:伊朗、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联酋 北美洲:加拿大、古巴、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 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 南美洲: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拉圭、秘鲁、乌拉圭、委内瑞拉 粗钢产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 2023年9月, 中国粗钢产量为8211万吨,同比下降5.6%; 印度粗钢产量为1160万吨,同比提高18.2%; 日本粗钢产量为700万吨,同比下降1.7%; 美国粗钢产量为670万吨,同比提高2.6%; 俄罗斯粗钢预估产量为620万吨,同比提高9.8%; 韩国粗钢产量为550万吨,同比提高18.2%; 德国粗钢产量为290万吨,同比提高2.1%; 土耳其粗钢产量为290万吨,同比提高8.4%; 巴西粗钢预估产量为260万吨,同比下降5.6%;伊朗粗钢产量为240万吨,同比下降12.7%。 表2:粗钢产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 e - 预估值。排名依据为本年度累计粗钢产量。
文章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图为骆铁军 今年初以来,我国钢铁行业总体呈现‘高产量、高成本、低价格、低效益’的‘两高两低’状态。 钢铁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再靠提高装备水平、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行业有为自律、有效调控产量是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更重要的新选择。 我国如此大的钢产量绝不能像日韩一样靠出口消化,政策上不允许,进口国也不允许。 龙头企业要率先垂范,不仅要落实囯家调控要求,完成各自任务,更要发挥带头引领作用,主动站在行业的角度谋大局,而不是满足于自己跑赢大盘,以维护各区域市场的良性运行,践行联合重组的本意和宗旨,带领行业齐心协力渡难关,相信最终也将是最大的赢家。 …… 10月28日,钢之家网站2024年钢铁产业链发展形势会议在江苏南京召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论钢铁行业稳定增长》的主旨演讲。他在讲话中分享了对钢铁行业陷入 囚徒困境 的看法,并探讨了钢铁行业高质量稳增长的实质与必须厘清的几个问题,引起与会人士的强烈共鸣。 今年初以来钢铁行业总体呈现 两高两低 状态 2023年是我国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的第一年,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但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面对复杂严峻的市场形势、转型升级的诸多阵痛,以及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新挑战。 骆铁军表示,今年初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呈现 高增长、低效益 局面。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2%,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为7.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个百分点,在工业行业中名列前茅。 前三季度,我国粗钢产量为7.95亿吨,同比增长1.7%;粗钢表观消费量为7.31亿吨,同比下降1.5%;钢材出口6682万吨,同比增长31.8%;折算粗钢净出口6400万吨,同比增长63.3%。 钢铁增产大多数被出口消化了,但同时,钢材价格下跌了12%,钢协会员企业利润下降34.1%,利润率只有1.33%,企业亏损面达到近40%。 骆铁军表示,10月份企业亏损或许更大。 同时,前三季度,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率仅为0.37%,在全国41大工业行业中排名倒数第三。钢铁行业总体呈现 高产量、高成本、低价格、低效益 的 两高两低 状态。 不禁要问,对于钢产量的增加和钢铁工业较高的增加值,这样的运行态势能代表中国经济稳增长吗?这是中国钢铁工业稳增长的期望值吗? 骆铁军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增长动能、增长质量发生明显变化,在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同时,考虑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解决高速发展过程中累积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继续一味追求两位数的快速发展已不现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我们既要看增长速度,更要看增长质量。 钢铁行业要追求什么样的稳增长? 目前,钢铁行业‘高增长、低效益’状态已延续一年有余,即便如此,我们仍未看到钢铁企业主动大范围减产,大家都寄希望于自己多生产摊薄成本,迫使其他企业先减产。 骆铁军认为钢铁行业陷入了 囚徒困境 , 不少企业也在低价竞争,造成恶性循环,形成了价格持续下跌、效益处于微利的局面。甚至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提高地方经济指标,给企业下达了增产指标。 这些现象导致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不亏损的企业可能也是减少了折旧或是非钢利润,甚至有的企业已经出现了现金‘失血’,但为了保持今年的产量基数,还在努力维持生产。 在骆铁军看来,这种心态会严重影响钢铁行业整体健康发展。 一方面,钢铁产量的增加消耗了大量煤炭和铁矿石,还增加了碳排放。近年来,我国钢产量保持在10亿吨级水平,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一直保持在80%以上。近3年来,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均超过11亿吨,国内需求旺盛导致矿价难以下跌。 特别是今年初以来,钢材价格下跌、行业效益大幅回落,但由于生铁产量增长2.8%,铁矿石价格依然坚挺,甚至出现逆势上涨。 10月24日,国家宣布增发1万亿元国债,铁矿石价格随即连涨4.4美元/吨,利好全部被进口铁矿石吃掉了。 骆铁军说道。 另一方面,增加的钢铁产量很大一部分被出口消化。前三季度,我国钢材出口量同比增加1600万吨,增长32%,但出口均价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持续下跌,9月份出口均价降至814美元/吨,较今年初下降40%。骆铁军直言,我国钢材出口呈现 以价换量 的局面,甚至存在大量 买单出口 现象。 出口产品结构中,普通产品大量增长,高端产品占比下降,这也引起了部分国外市场的反感。 骆铁军补充说, 今年贸易摩擦明显增多。从近期协会与东南亚各国钢协的交流发现,当地企业认为中国钢材大量低价出口冲击了当地市场。 那么,钢铁行业究竟要追求什么样的稳增长?骆铁军认为,钢铁行业稳增长首先要抛弃以规模为中心的传统经营观念,转向以效益为中心。钢铁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再靠提高装备水平、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已经证明,行业有为自律、有效调控产量是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更重要的新选择。 骆铁军说, 在这种大背景下,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才有效。当然,国家要加强对那些违规产能、严重污染环境、靠苛扣职工工资的企业进行严格督查,这应是高质量发展的真正内涵。 一句话:钢铁行业稳增长是有效益的、可持续的增长,是高质量的增长,而不是数量的增长。企业要实现 有利润的收入、有现金的利润 ,地方经济也要实现 有质量的发展、有效益的产值 ,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只为扩大规模的盲目生产应该受到约束。 通过对比当前与2018年前三季度的原材料行业的实例运行数据,骆铁军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曾为原材料行业创造过中低增速、高效益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原材料行业虽然增加值低、产量增幅不大,但利润水平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高效益转变的迹象明显。骆铁军认为,这主要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游投资拉动、加强环保治理督查效果及资金供给总体适中的共同影响。 钢铁调控符合市场规律 骆铁军介绍,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今年前三季度数据后,有关人士分析了 三驾马车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终消费支出为83.2%,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29.8%,拉动GDP增长1.6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贡献率为负13.0%,拖累GDP下滑0.7个百分点。尤其是在第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至94.8%。 消费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这是经济发展潜在增长的正常规律。 骆铁军认为,后工业化阶段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占主要地位。 钢铁行业不是最终消费领域,其需求取决于建筑业和制造业的增减。 他介绍,2022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为9.6亿吨,虽然仍处在10亿吨级水平,但较2020年下降约9000万吨,国内钢铁消费短短两年内下降近亿吨,这是行业必须认清的现实。 骆铁军认为,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房地产市场。从房地产市场看,2020年—2022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由22亿平方米降至12亿平方米,降幅为46%,今年全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或不到10亿平方米。他预计,未来两三年内,房地产市场仍将面临深度调整。 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2011年—2020年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根据《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年—2035年期间,我国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施工量与2011年—2020年大体一致,这预示着未来基础设施建设强度将减弱。 从制造业来看,以往中国制造业对外依赖度较大,随着西方实施脱钩断链政策,不利于制造业出口。 在分析今年经济增长乏力时,不少人把需求不足作为原因之一,但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如此高的钢产量,既使考虑出口,在国内的消费也足够大了。大家感受到的需求不足,实际上是用钢量占30%以上的房地产消费一直在下降,总的消费并不低。 骆铁军表示, 在下游需求增长空间有限的背景下,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出现峰值,我国如此大的钢产量绝不能像日韩一样靠出口消化,政策上不允许,进口国也不允许。 必须承认,当前,钢材市场不可能再像2008年或2015年后那样迎来新一轮上升走势。在房地产市场震荡下行的大趋势下,粗钢产量难以再创新高。 骆铁军强调,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产量控制,行业再不自律,钢铁行业就可能持续在微利边缘徘徊。 为此,骆铁军提出,钢铁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行业增加值的增长与企业效益相悖,有悖于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取向。 他表示,钢铁企业要加强自律,遵循 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以供需平衡为原则 的自律生产方式,按照 三定三不要 经营原则,减少无效供给,主动减产,杜绝恶性竞争,坚持 有订单的生产、有利润的收入、有现金的利润 ,坚决反对低价竞争,真正做到 低于成本不销售 ,追求 有质量的经营、有效益的发展 。 骆铁军强调,尤其是龙头企业要率先垂范,不仅要落实囯家调控要求,完成各自任务,还要发挥带头引领作用,主动站在行业的角度谋大局,而不是满足于自己跑赢大盘,以维护各区域市场的良性运行,践行联合重组的本意和宗旨,带领行业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目前,钢铁行业正在积极探索可实施、可操作的产能治理新机制。控产量要两手抓,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骆铁军表示,过去实践证明,钢铁调控符合市场规律,如果钢铁产量调控不理想,可能会直接导致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行业效益下滑,保供稳价任务将更加艰巨,这不符合稳增长的要求。 骆铁军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将已经出台的钢铁调控政策强化落地,引导市场预期,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稳增长。
文章来源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文章来源于《中国冶金报社》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南钢成功化解能源战略储备、LNG储罐关键材料 卡脖子 难题,用短短10余年时间完成了国际上9Ni钢生产知名企业60年左右才完成的交付量,成为下游多家著名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和能源企业的可靠合作伙伴。10月20日,以 乘势聚能,碳路登峰 为主题的中国能源材料产业链高峰论坛暨南钢30万吨Ni系钢、100台LNG陆地储罐业绩发布会在江苏南京举行。会议总结我国能源材料取得的阶段性成就,分析能源材料产业链发展的瓶颈问题,共同探讨中国能源材料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能源战略安全。 图为会议现场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 中国超级钢之父 王国栋院士等专家学者到会指导,共同推进中国能源材料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马小平,南京市工信局副局长张会祺,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贾尚斌,南京市江北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陈潺嵋出席会议。国家管网集团、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国化学等央企代表发表讲话;南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一新,总裁祝瑞荣分别致辞。南钢副总裁、总工程师楚觉非,党委副书记王芳,总会计师梅家秀,副总裁、工会主席黄旭才参加会议。南钢副总裁谯明亮主持会议。 图为何文波 今天我们上下游坐在这里聚焦于Ni系能源用钢,这是务实的、积极的,这样讨论问题我们都会有收获。 何文波在讲话中高度肯定了此次会议召开的价值。他表示,保证能源供给、满足能源需求,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还是国家安全问题。Ni系钢在能源运营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南钢在Ni系钢的开发和生产方面是钢铁行业的先行者、领先者。 何文波表示,高质量发展追求的就是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作为钢铁行业,全面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钢铁材料的需求是我们的本职,是我们的使命。绿色化是产业发展的前提,智能化是实现目标的路径,而高端化才是产业的使命所在。南钢的实践告诉我们,瞄准下游需求,坚持不懈抓技术创新,聚精会神开发新产品,这才是真本事。经营长期向好的企业、经得住市场周期检验的企业,大都具有 稳健、专注、持续 的特点,南钢具有同样的特点。钢铁转型升级的核心是立足本职,是产品升级。所有的转型行动,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要落在产品上。 安于本质,真如钢铁 ,表达的本义就是如此。产品开发过程,是一个需求发现过程,是一个资源组织过程,是一个能力形成过程,需要产、销、研、用全产业链的通力合作,是产业链各种资源要素优化组合的结果。 何文波认为,钢铁碳中和简单说可以有三条实现路径:一是能源节约和能源替代,二是资源节约和资源替代,三是产品升级和产品替代。能源替代,比如可再生能源的替代、氢能的替代等;资源替代,比如废钢对铁矿的替代;产品替代本质上是材料替代,指的是用钢铁材料替代其他材料,比如用钢结构替代钢筋混凝土结构。而持续开展且永无止境的工作,还是产品升级。产品升级就是提高钢铁材料的使用性能,主要的方向就是 高强、高耐蚀、高功效 。他希望,钢铁业与相关产业能够继续加深理解、深入合作,特别是在关键领域,比如能源领域,能够取得更多更好的合作成果,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我们的贡献。 图为黄一新 黄一新在致辞中表示,过去的世界列强、现在的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建立在强大的钢铁工业基础之上。9Ni钢,被冠以 钢材皇冠上的明珠 ,是国内外业界公认的高技术含量、高生产难度的宽厚板品种之一。面对国外技术的封锁及能源行业急迫需求,南钢人与大家一道,披荆斩棘、迎难而上,牵头成立了超低温LNG储罐用钢自主创新及产业应用团队,开启了对9Ni钢研发的 破冰行动 。截至目前,南钢供应的第一台大连9Ni钢储罐已经良好稳定运行11年,也收获了广大客户源源不断的好评。这一个个指标和数字,是9Ni钢实现国产化替代,打破关键材料 卡脖子 的历史见证。伴随着产品应用在一项项享誉全球的重大工程上,南钢产品成为让南钢人乃至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中国创造。这一份份沉甸甸的成绩与收获的背后,无不充满着各位领导专家、生态圈伙伴 鼎力支持、倾心相助 的涓涓之情;无不彰显着南钢人 艰苦创业,开拓创新 的奋斗精神。 他指出,企业要行稳致远,就必须坚定不移朝着自主创新、自主可控的方向破浪前行。志存高远的南钢人,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南钢将与科研院所、产业链伙伴一道,通过数字化协同研发,加强全链路攻关、全要素支持、全生态发展,攻克国外垄断、 卡脖子 技术,共同插上数智创新的翅膀。南钢将持续开展焊材国产化攻关,参与课题设计、免费提供试板并参与评估,助力国产焊材研发;不断推动全产业链生态圈建设,为确保LNG能源和乙烯等化工行业产业链的完整性、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新的力量。 图为祝瑞荣 祝瑞荣表示,多年来,南钢一直坚守 钢铁强国 的初心和使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2007年起,南钢人便充分发挥敢为人先的闯劲,紧随国家能源结构战略调整,大力研发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产业链所需的钢铁材料。通过自主开发和共性技术外延,南钢先后成立了南钢英国研究院、南钢日本日邦研究院、南钢新材料研究院、南钢数字研究院和南钢双碳研究院五大研发平台,聚力打造产品竞争力,引领钢铁材料的发展。在深耕产业领域十余载中,南钢相继开发了高钢级大输量管线、超高强管线和海洋抗酸管线,研发了各类球罐和特殊容器用钢以及特种冶金复合板、集装箱用止裂钢等高技术含量品种钢,实现了诸多系列产品研发 0→1 1→N 的重大突破。南钢Ni系钢交付量已经超过国际知名企业近60年的用量,可以说是 遥遥领先 。南钢人坚信,国家清洁能源战略和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产品的高端化研发制造势在必行,全产业链合作共赢的新生态、新发展势在必行。南钢将持续坚持以用户为中心,聚焦产品迭代进化和质量提升,持续深化产销研一体化模式,为用户提供南钢一揽子解决方案,用更精准的标准、更有竞争力的成本、更好的服务,为社会、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图为王国栋到会指导 图为谯明亮主持会议 图为业绩发布仪式 会议举行了南钢30万吨Ni系钢、100台LNG陆地储罐业绩发布仪式。近年来,南钢9Ni钢产品以及低温螺纹钢及套筒,已用于建造了29座LNG接收站,包括14座国家重大工程、15个省市级重大工程和多个海外项目,总数超过100台陆地LNG储罐,南钢Ni系钢已经供货超过30万吨,所供镍系钢板首尾相连总长度达到1300余千米,与京沪高铁总里程相近。这些项目的运营,可以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助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南钢9Ni钢获得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中国专利奖产品、国家工业强基项目产品、国家重点新产品等多项殊荣。南钢是3.5Ni、5Ni、7Ni、9Ni等系列最全的生产企业,连续12年保持国内陆地、船上用钢市场占有率第一;南钢是率先实现Ni系钢出口的钢企;南钢为全球最大VLEC船、全球最大容积陆地LNG储罐等多个世界首台套提供了Ni系钢,实现了中国LNG产业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转变。南钢还开发了世界首创的5Ni型钢,填补了国际空白。除了传统成熟产品之外,南钢想用户之所想,率先开发出第二代7Ni钢、第三代高锰钢等更具经济优势的产品,引领了低温材料发展。 图为两大中心揭牌仪式 会议还举行了江苏省低温钢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工业设计中心揭牌仪式,两大省级重大创新平台落户南钢,将为南钢打造领先、开放的全球化创新网络发挥重要作用。 图为陈潺嵋 陈潺嵋表示,创新是灵魂,产业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基础。南钢地处江北新区,是钢铁行业的龙头企业,更是支撑江北新区产业发展的千亿级企业。南钢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这与江北经济发展相匹配。江北新区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南钢的创新发展,在空间载体、创新资金、环保生态和营商环境的保障方面,都会全力以赴支持南钢,支持南钢上下游产业链在新区落地和发展。 图为沈琛 国家管网集团总经理助理沈琛表示,作为江苏钢铁工业摇篮的南钢,在助力装备强国、产业强国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为钢铁行业的发展树立了典范。未来,希望南钢与国家管网能够长期秉承信任,加强沟通和协作,进一步互相学习和借鉴,不断创新和提升,共同推动行业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先进钢铁材料的产品升级,推动企业、行业、产业的发展进步。 图为熊建新 中石化物资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熊建新表示,中国石化正抢抓氢能发展和碳减排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待节镍型低温储罐用钢、高压气态氢能长距离输送管线用钢、CO2密相长距离输送管线用钢、CO2超临界长距离输送管线用钢、液氢输送管线用钢等安全经济专用牌号钢早日用在生产建设中,为国家能源战略提供储运装备物资基础,更希望南钢人为此再献智慧,再出力量,再结硕果。 图为黄永刚 中石油寰球工程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黄永刚表示,我国将迎来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的高峰,装备制造、能源供应和炼油化工等企业将迎来数字化交付和智能化运营的挑战,各行各业里的优秀企业家都会关注和探索更高效率、安全、可持续和环境友好的协同发展道路。期待南钢有更多的创新解决方案和勇闯市场的十足干劲,期待产业链的各位同仁共同致力于清洁能源的发展。 图为李海明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工程与物装部处长李海明表示,展望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的未来,LNG领域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作为LNG领域的核心企业,中海油将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的号召,加强技术创新,依托国内先进钢铁企业的强大支持,深化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推动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 图为吉利 中国化学天辰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吉利表示,近年来,天辰公司与南钢公司强强联手,开展了多方位、多维度的深入合作。当前,在 双碳 目标的要求下,LNG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天辰公司将在夯实沿海布局的基础上,持续向内陆延伸服务,并以服务好国内LNG领域业主为基础,充分运用大中型境外项目运营经验,稳步推进LNG业务向国际化发展。 图为张国信主持技术论坛 会议特别设置技术论坛环节,由中石化广州(洛阳)工程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张国信主持。南钢首席专家谢章龙作《南钢镍系钢产销研+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报告,东北大学教授刘振宇作《低温材料发展方向》报告,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机械室主任、高级工程师杜亮坡作《大型LNG储罐技术发展和思考》报告,中石化广州(洛阳)工程有限公司专业副总李宏斌作《大型储罐的发展及对钢材的新要求》报告,中石油一级正专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霍春勇作《氢气和二氧化碳管道的发展与挑战》报告,南钢专家孙超作《南钢镍系钢第三代产品推广》报告,国家压力容器工程中心副主任章小浒作《压力容器用钢板的技术进展》报告,江南造船研究院周清华作《液化气船低温货物维护系统的国产自主化研制》报告,伊萨焊接切割器材(上海)管理有限公司行业销售总监顾杰作《镍系钢焊接的伊萨解决方案》报告,德和(保温材料)副总经理严涛作《高性能材料助力石化应用》报告。 图为谢章龙 图为刘振宇 图为杜亮坡 图为李宏斌 图为霍春勇 图为孙超 图为章小浒 图为周清华 图为顾杰 图为严涛 会议期间,与会嘉宾参观了南钢。在南钢智慧运营中心,王芳介绍了南钢钢铁智造的全流程、工业互联网生态、新产业裂变等各领域的发展情况。近年来,南钢通过 一切业务数字化,一切数字业务化 的创新实践,借助数字产业化为新业态、新模式赋能,形成了独具南钢特色的 产业智慧化 和 智慧产业化 双重竞争优势。 图为何文波参观南钢智慧运营中心 何文波对南钢的智慧运营生态系统给予高度赞扬。他指出,南钢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特征显著,通过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升级,构建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资源整合体系,实现了协同效应和价值提升。同时,南钢依托智慧产业化能力,实现了完整的解决方案对外赋能输出,推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相关行业朝着更高水平迈进。绿色低碳转型是未来钢铁工业的共同使命,南钢正以实际行动勇担时代使命,深入推进绿色革命。南钢的智慧能源管理体系,发挥了能源数字化的积极作用,有效提升了企业的能源管理效力,打造出了特色的靓丽环保工业名片,值得在行业内广泛推广。 来自政府机关、行业协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第三方监理单位、高校、研究院所、焊材及保温材料供方、投资人,以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记者近300人参加会议。新华社对大会作图片和视频直播。 图为会议合影
文章来源于《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1~9月,我国造船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造船三大指标全面增长,船舶企业效益同比增长。 一、全国三大造船指标同比增长 1~9月,全国造船完工量307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0.6%;新接订单量573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6.7%。截至9月底,手持订单量1339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0.6%。 全国出口船舶完工量263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8%;承接出口船订单53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2%。9月末手持出口船订单1249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6.8%。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5.6%、93.4%和93.3%。 二、重点监测企业指标情况 1、造船企业三大指标同比增长 1~9月,48家重点监测造船企业造船完工296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承接新船订单533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2.3%。9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279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6.2%。 1~9月,48家重点监测的造船企业完工出口船262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8%;承接出口船订单51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4.7%;9月末手持出口船订单1223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1.7%。出口船舶分别占重点造船企业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8.5%、96%和95.6%。 2、船舶修理企业完工艘数同比增长 1~9月,18家重点监测船舶修理企业,船舶修理完工3261艘,同比增长0.8%。 3、船用柴油机产量持平功率增长 1~9月,8家重点监测船用柴油机制造企业,生产各类中低高速柴油机共计10926台,同比基本持平,完成功率1126万千瓦,同比增长16.4%。 4、船舶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 1~9月,74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70.8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船舶制造产值1591.6亿元,同比增长42.9%;船舶配套产值316.1亿元,同比增长19%;船舶修理产值198.9亿元,同比增长16.6%。 5、船舶企业效益同比增长 1~9月,74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09.6亿元,同比增长29.1%;利润总额127.8亿元,同比增长116.1%。 三、造船三大指标国际市场份额保持领先 1~9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8.7%、68.5%和54.7%。 四、三大指标修正总吨同比增长 1~9月,全国造船完工量1129万修正总吨,同比增长23.3%;新承接船舶订单量2161万修正总吨,同比增长40.2%。截至9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5797万修正总吨,同比增长34.3%。 按修正总吨计,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6%、63.5%和50.2%。
文章来源《中国船舶工业协会》 我国船舶行业绿色智能发展近期动向整理如下,供行业参考: 江苏印发新能源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近日,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九部门发布《江苏省新能源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简称《行动方案》),旨在提升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竞争力,推动江苏船舶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江苏省新能源船舶全产业链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具备新能源船舶和关键核心装备的研发设计能力,形成核心装备供给能力;建成不少于5种引领市场、适合市场的新能源典型船型,打造一批新能源船舶试点示范项目,推动建设新能源船舶航线;推出一批引领船舶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规范标准。 上船院自主研发智能船舶DOSS®系统交付 近日, 中外运南京 轮和 中外运南通 轮的 DOSS®系统交付仪式在招商中外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隆重举行。 这两艘由上船院研发设计的新一代明星船型,于今年6月和7月顺利交付于中外运集运。随着智能集成平台(DOSS-I)、智能能效管理(DOSS-E)、智能视频管理(DOSS-V)、船队管理(DOSS-FLEET)、移动端管理(DOSS-MOBIL)等各功能模块正式上线运行,数字化营运支持系统DOSS®将为船员和岸基船管人员提供更好的操作管理决策建议。 创智号 试验船首次航行试验圆满完成 创智号 试验船于近日在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附近海域完成了首次航行试验。该船总长55米,型宽10米,型深5米,排水量约1500吨,入级中国船级社。该船采用全电力推进形式,配置一体化高效节能推进系统,后续将安装风力助推转子、气层减阻等多种创新节能装置。另外还具有感知信息融合、自主航行、智能能效等功能。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实船试验与船型研究部、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以及中国船级社青岛分社和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共同参与此次试航。 中船九江公司发布船用甲醇双燃料锅炉新产品 近日,中船九江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套船用甲醇双燃料锅炉新产品发布。 大连造船签订30.6万吨甲醇双燃料动力智能VLCC新船订单 近日,中国船舶集团大连造船联合中船贸易与招商轮船签订1艘30.6万吨甲醇双燃料动力智能VLCC新船订单 。 该船是全球首艘甲醇双燃料动力VLCC,是大连造船自主研发的最新第八代VLCC船型,总长约333米、船宽60米,应用最新船型设计,综合性能更为优异,能够快速通航马六甲海峡,缩短营运周期,有效提高船舶运营效率。该船采用绿色甲醇燃料作为船舶动力燃料,设计满足最新国际公约、规范和大油运公司要求,船舶能效设计指数提前达到EEDI第三阶段标准。同时该船将装备国内自主研发的智能平台、智能液货管控系统(DS-iCargo)等智能应用。大连造船通过该型超大型VLCC船型在绿色和智能领域的持续拓新,将有力推动绿色智能技术的进步和中国船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外高桥造船签订8艘9200TEU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订单 近日,中国船舶集团外高桥造船联合中船贸易与欧洲知名班轮公司在上海正式签订了8艘9200TEU甲醇双燃料中型集装箱船建造合同。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批量最大的该船型订单,也是外高桥造船首次进军甲醇双燃料船舶市场。 该船总长299.9m,船宽45.6m,载箱量9200TEU,入级法国船级社(BV)。采用甲醇为主要燃料,从燃料源头降低了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满足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第三阶段要求。未来投入运营后,结合科学的营运剖面,可有力保障碳排放强度指数(CII)处于领先级别,是一型集成强大装载效能和高效运营性能,符合绿色低碳环保需求的精品船型。 四方签署船用绿色甲醇产业链建设合作项目 近日,中船动力镇江有限公司与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签订了CMP-MAN 7L21/31DF-M甲醇双燃料发电机组合同。该发电机组用于招商重工(江苏)为招商轮船旗下招商滚装建造的2条9300车汽车运输船。 中船发动机举行甲醇双燃料船舶主机商务合同签约仪式 近日,中国船舶中船发动机与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在广州黄埔签订了6+2台5S50ME-C9.6-LGIM+EcoEGR型甲醇双燃料发动机合同。 WinGD X-DF-A获世界首个氨燃料发动机原则性认可 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温特图尔发动机有限公司(WinGD) 氨燃料发动机X-DF-A系列获英国劳氏船级社LR颁发的原则性认可(AiP)证书,这也是世界首个获得AiP的氨燃料发动机系列。 WinGD氨燃料发动系列获得船东、造船厂、主机厂等多方支持。首款发动机为52cm缸径的X52DF-A,适用于油轮、散货船等船型,将在2024年第四季度开始交付。
文章来源《工信微报》 2023年1—11月,全国造船完工量380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3%;新接订单量648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3.8%;截至11月底,手持订单量1340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9.4%。 1—11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0.1%、65.9%和53.4%。
文章来源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文章来源于《世界钢铁协会》 2023年9月25日 | 比利时,布鲁塞尔 2023年8月全球粗钢产量 2023年8月全球63个纳入世界钢铁协会统计国家的粗钢产量为1.526亿吨,同比提高2.2%。 各地区粗钢产量 2023年8月,非洲粗钢产量为150万吨,同比提高16.1%;亚洲和大洋洲粗钢产量为1.157亿吨,同比提高3.5%;欧盟(27国)粗钢产量为910万吨,同比下降4.4%;其他欧洲国家粗钢产量为340万吨,同比下降3.2%;中东粗钢产量为280万吨,同比下降16.0%;北美粗钢产量为920万吨,同比下降2.6%;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乌克兰粗钢产量为750万吨,同比提高10.7%;南美粗钢产量为340万吨,同比下降8.1%。 上述地区含63个产钢国提交的数据,其2022年产量占全球粗钢产量的97%。表中所覆盖的地区和国家包括: 非洲:埃及、利比亚、南非、突尼斯 亚洲和大洋洲: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蒙古国、新西兰、巴基斯坦、韩国、中国台湾、越南 欧盟 (27国):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 其他欧洲国家:马其顿、挪威、塞尔维亚、土耳其、英国 中东:伊朗、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联酋 北美洲:加拿大、古巴、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 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 南美洲: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拉圭、秘鲁、乌拉圭、委内瑞拉 粗钢产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 2023年8月, 中国粗钢产量为8641万吨,同比提高3.2%; 印度粗钢产量为1190万吨,同比提高17.4%; 日本粗钢产量为710万吨,同比下降2.9%; 美国粗钢产量为700万吨,同比提高1.1%; 俄罗斯粗钢预估产量为640万吨,同比提高8.9%; 韩国粗钢产量为560万吨,同比下降5.9%; 德国粗钢产量为280万吨,同比下降1.0%; 土耳其粗钢产量为280万吨,同比下降2.9%; 巴西粗钢产量为270万吨,同比下降5.9%; 伊朗粗钢产量为160万吨,同比下降24.1%。 表2:粗钢产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 e - 预估值。排名依据为本年度累计粗钢产量。
文章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文章来源于《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